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,估计都不会不忘记空城计,后世多少人,包括我以前,也都觉得司马太SX,冲进去后,诸葛就GAME OVER了,看他怎么再在城楼上唱卡拉OK。后来看了百家讲坛的麻辣说三国,听了赵博士的分析,觉得他才是真正的高明,在安定,南安,天水丢失,赵云连斩五将,夏候懋、曹真、郭淮败北,关东震东的不利情况下,并不受信任的他临时领命,在手下众将不服情况,能够
人生如茶,总是起起伏伏,人生如路,总是上坡下坡还总是在那灯火阑珊之处有着拐弯和交错,骑行这两日,迷过路,也走过弯路,但是最终还是顺利的回到出发的地方,(很抱歉,我不想叫这个地方叫家,在没有家的房子里,不管房子是不是自己的,都不能称为家,)中间有过无力,有过口渴,因为在有些地方是找不到吃的喝的的,但是只因为理想,只为那份坚持,就是再绝境的地方,也能最终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。做人做事好像也是这样,只要有那份理想,有那份坚持和努力,经过那些波澜,经过那些坎坷,用汗水和意志留在走过的足迹,那样成功其实就已经在了脚下。
...在看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,那时候思想还很简单,跟一般小孩子一样,认为世界上只分好人和坏人的,所以总是不太喜欢曹操的,在刘备被曹操打败的时候,总是感觉痛恨曹操,在孔明那次次的无功而返的时候,感觉到了惋惜,在空城计时,感到了司马懿很SX,在七星灯灭之时,感觉到了那种遗憾,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看完了寿志裴注之后了解了历史记载的那段历史后,却发生了改观,我发现我不再简单的把他们这些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,因为被说成汉贼的曹操终究没有称帝,而自称皇叔,打着兴复汉室的刘备却是三个人中第一个称帝的,特别是后来研究了易经和道家之学后,我不再以他们的功过得失来过多的评论他们什么,因为这里面的每个人,其实都是想完成自己的理想,但是历史却注定了三国中的他们都有未能实现的梦。曹操想荡平四海,一统九州,却也在五十四岁的时候,被三十四岁的周瑜用那一把火烧的再无他统一之日,刘备想着兴复汉室,当然,虽然我感觉就是一个恍子,却也被陆逊来了个火烧七百里连营,孙权得到了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,却也难免晚年的杯具,荀彧想着曹操来扶住汉室,却最终在曹操的封公封王中郁郁的死去,郭嘉运筹帷幄的帮曹操平定了中国北部,却也在38岁之时英年早逝,孔明六出祁山治理出了中国从古至今唯一一个执法实现了公平,公开,公证的三公原则的时代,却也埋下了蜀国最早灭亡的伏笔,周瑜的羽扇冠巾,小乔入怀,也终究在36岁之时死在了巴丘之地,鲁肃的三分天下之计,促成孙刘联盟之境,却也没能改变孙权对他借荆州(江陵郡)的芥蒂,陆逊出将入相,却终也难逃被整的命运。其实他们都是杯具的,只因生在那个时代,他们都有过辉煌,也有过失败,但是他们做出了他们的努力,而这个努力却是我真正该学习的精神,而他们的做事风格和思维模式,正是我值得深刻反思和探索的东西。
...今天去超市准备战备干粮,在购买水果的时候,忽然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,就是大袋子的都比小袋子要多,之后自己也去找服务员要了一个大袋子,这一比,知道原因了,因为当自己本没有明确目标选择购买多少的时候,我们习惯性的把袋子尽量装满,因为俺这人受道家和易经思想影响比较大,也许是思想比较奇葩,所以为了验证一下,就问了一下旁边一个学生帅哥,交谈之下,好像确实和我想的差不多,袋子太大,装的太少,拿过去都有点不好意思,而他也没想买多少,所以就随手选择放袋子里了,到后来就不知不觉中装了很多,他说,如果给他的是一个小袋子,他也只会把小袋子装满。忽然之间又想起了当年那个让牙膏口径变大的人物,我们好像总在无意思当中因为要填满一个容量或者大小范围,而忽视本身这个容量和大小范围发生了变化后,多出来那一部分,同样是一个袋子,同样只是牙刷上面那一点地方,就在无意中装了更多东西,而用了更多的牙膏。
...已记不清最开始是从哪里看到标签效应这个词了,只是知道现在无论是吃穿住行,总有各各各栏的标签,当然现在对人标签最多的估计也就是高富帅,白富美和屌丝 了,通过这些标签,确实很容易让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,迅速的认识到这个人所处的层次或者处境,这个好像很符合天朝一味求快的原则,但是却往往是因为这些标 签,却让我们失去了最初的判断力。